首页汉语字典而字的解释
而

拼音 ér 注音ㄦˊ
部首而部 总笔画6画 结构单一
五笔DMJJ 五行 统一码800C
笔顺一ノ丨フ丨丨
名称横、撇、竖、横折钩、竖、竖
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ér(ㄦˊ)

⒈  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
⒉  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
⒊  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

异体字

汉英互译

and that、moreover

造字法

象形

English

and; and then; and yet; but


※ 而的意思、基本解释,而是什么意思由知识星宿-汉语知识在线查询专业必备工具在线字典查字提供。

详细解释

基本词义

ér

〈名〉

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“一”表示鼻端,“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“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颊毛) 同本义 [bristles on the jaws]

而,颊毛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词性变化

ér

<连>

(1)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 [and;furthermore;moreover;but also;into the bargain;if;in case;however]

(2) 表示并列关系
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(3) 表示递进关系
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(4) 表示承接关系

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
(5) 表示转折关系
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

(6) 表示假设关系

诸君而(如果)有意;瞻余马首可也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
(7) 表示修饰关系,连接状语

吾恂恂而起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
ér

〈代〉

(1) 你;你的 [you;your]

予岂不知而作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

余知而无罪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

子归,殁而父母之世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

尽于酒肉,入于鼻口矣,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?——《庄子·徐无鬼》

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
(2) 又如:而翁(你的父亲)

(3) 这样,此 [this]

同是被逼迫,君而妾亦然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
(4) 又如:而夫(此人;这人)

ér

〈助〉

(1) 表示偏正关系,相当于“之”,“的” [of]

虞之与 虢,相恃而势。——《淮南子·人间》

(2) 与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来”、“往”连用,相当于“以”

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上》

ér

<语气>

(1) 用于句中,表示反问,相当于“难道”,“岂” [how could;how is it possible]

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
(2) 用于句末,相当于“耳”,“哪”

已而已而,今之从政者殆而。——《论语·微子》

ér

〈动〉

(1) 如,好象 [seem;like]

溺死者千有余人,军惊而坏都舍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
(2) 另见 néng

基本词义

néng

通“能”。

〈名〉

才能 [ability]

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,何也?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。——《墨子·尚同下》

戒之戒之,微而异之。——《管子·枢言》。微而,犹无能。而、能古字通用

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。——《管子·小匡》

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。——《商君书·慎法》

〈动〉

(1) 能够 [can]

桀纣幽厉……不而矫其耳目之欲。——《墨子·非命下》

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,也孰去而知之?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

(2) 另见 ér

康熙字典

而【未集中】【而部】 康熙筆画:6画,部外筆画:0画

《廣韻》如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人之切,?音栭。《正韻》如支切,音兒。《說文》頰毛也。《註》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髵,非是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梓人》作其鱗之而。《註》之而,頰?也。

《玉篇》語助也。《詩·齊風》俟我於著乎而。

《書·洪範》而康而色。《傳》汝當安汝顏色。

《詩·小雅》垂帶而厲。《箋》而亦如也。

《詩·大雅》子豈不知而作。《箋》而,猶與也。

《禮·檀弓》而曰然。《註》而,猶乃也。

《韻會》因辭,因是之謂也。《論語》學而時習之。

《韻會》抑辭,抑又之辭也。《論語》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。

《韻會》發端之辭也。

《集韻》奴登切,音能。《易·屯卦》宜建侯而不寧。《釋文》鄭讀而曰能,能猶安也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

而【卷九】【而部】

頰毛也。象毛之形。《周禮》曰:“作其鱗之而。”凡而之屬皆从而。如之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髵,非是。

说文解字注

(而)須也。象形。各本作頰毛也、象毛之形。今正。頰毛者、須部所謂?須之類耳。禮運正義引說文曰。而、須也。須謂頤下之毛。象形字也。知唐初本須篆下頤毛也。而篆下云須也。二篆相爲轉注。其象形、則首畫象鼻耑。次象人中。次象口上之頾。次象承漿及頤下者。葢而爲口上口下之總名。分之則口上爲頾。口下爲須。須本頤下之專偁。頾與承漿與頰?皆得偁須。是以而之訓曰須也象形。引伸假借之爲語䛐。或在發端。或在句中。或在句末。或可釋爲然。或可釋爲如。或可釋爲汝。或釋爲能者、古音能與而同。叚而爲能。亦叚耐爲能。如之切。一部。周禮曰。作其鱗之而。?工記梓人文。鄭云。之而、頰?也。戴先生云。鱗屬頰側上出者曰之。下者曰而。此以人體之偁施於物也。按顧氏玉篇以而部次於毛毳冄之後。角皮之前。則其意訓而爲獸毛。絕非許意。凡而之屬皆从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