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
出处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钳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
例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,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。
基础信息
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,yú wēng dé lì
注音ㄩˋ ㄅㄤˋ ㄒ一ㄤ ㄓㄥ,ㄩˊ ㄨㄥ ㄉㄜˊ ㄌ一ˋ
繁体鷸蚌相爭,漁翁得利
正音“鹬”,不能读作“jú”;“相”,不能读作“xiàng”。
感情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是贬义词。
用法复句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辨形“渔”,不能写作“鱼”。
辨析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和“坐山观虎斗”都有“双方争执不下;结果两败俱伤;让第三者获得好处”的意思;但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;“坐山观虎斗”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。
近义词两败俱伤、渔人得利、从中渔利
反义词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
英语When the snipe and ten clam grapple; it is the fisherman who profits.
俄语Кошки грызуется-мышáм раздолье.
日语漁夫(ぎょふ)の利(り)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德重恩弘(意思解释)
- 卬首信眉(意思解释)
- 无妄之灾(意思解释)
- 百川归海(意思解释)
- 门当户对(意思解释)
- 严刑峻法(意思解释)
- 志满意得(意思解释)
- 难以置信(意思解释)
- 说一不二(意思解释)
- 男女授受不亲(意思解释)
- 高步阔视(意思解释)
- 三长两短(意思解释)
- 经纬天下(意思解释)
- 心急如焚(意思解释)
- 指天誓日(意思解释)
- 缠绵悱恻(意思解释)
- 形影相吊(意思解释)
- 十恶不赦(意思解释)
- 战天斗地(意思解释)
- 三十三天(意思解释)
-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(意思解释)
- 香火姻缘(意思解释)
- 迭床架屋(意思解释)
- 耳聪目明(意思解释)
- 麻木不仁(意思解释)
- 欢聚一堂(意思解释)
- 有志竟成(意思解释)
- 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(意思解释)
※ 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的意思解释、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由知识星宿-汉语知识在线查询专业必备工具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一轨同风 | 车轨相同,风俗一致。比喻国家统一。 |
人才济济 | 人才: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。济济:众多的样子。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。济济:众多样子。 |
过五关,斩六将 |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。 |
着手回春 | 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。也比喻医术高明。 |
己之所不安,勿施于人 | 施:加,给予。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加给别人。 |
山雨欲来风满楼 | 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势。 |
河鱼腹疾 | 指腹泻。 |
天之骄子 | 骄子:宠儿。老天爷的宠儿。汉朝人因匈奴极为强盛而称之为“天之骄子”;意即匈奴为天所骄宠。现指条件极其优越;特别幸运的人。也指非常勇敢或有特殊贡献的人。 |
东扶西倒 | 从这边扶起,却又倒向那边。比喻顾此失彼。也形容坏习气太多,纠正了这一点,那一点又冒头了。 |
婆婆妈妈 | 形容人动作琐细,言语罗唆。也形容人感情脆弱。 |
死不开口 | 至死也不说话。指缄口不言 |
指手划脚 | 用手指;用脚划。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;也比喻瞎指挥;乱加评论指责。 |
死对头 |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。 |
阳春白雪 | 阳春;白雪: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;后来泛指高深的;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 |
文治武功 | 政绩和战功。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。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。 |
便还就孤 | 就撤回到我这里.。 |
通俗易懂 |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。 |
之子于归 | 之子:这个女子;于归:到丈夫家中去。指女子出嫁 |
扪心自问 | 扪:按;摸;心:胸口。摸着胸口;自己问自己。指自我反思;醒悟。 |
礼坏乐缺 | 礼:社会道德、行为的规范;乐:教化的规范;缺:残破,废缺。形容社会纲纪紊乱,动荡不安。 |
凤协鸾和 | 形容夫妻和睦,感情融洽。 |
白草黄云 |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。 |
形影相随 | 像人或物体与其影子那样总是在一起。形容关系密切;永不分离。 |
断章截句 | 不顾上下文义,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,而弯曲原意。断、截:割裂。 |
风风雨雨 | 刮风下雨,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。 |
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 | 山阴道:在会稽城西南郊外,那里风景优美。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,看不胜看。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,应接不过来。 |
半新不旧 | 半:二分之一。指不新不旧。 |
望尘靡及 | 见“望尘莫及”。 |